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月, 2021 起發佈的文章

亂世史

整理了整套的資治通鑑,才發現我這歷史學生名不符實。 除了著名的三國一段之外,對於幾個重要的亂世史都讀得實在太馬虎了,這套書,實在要重看一次,好好補習一下。 原來的中國,本身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大漢族的想法,也許是一個幻象,誰都不是單純的種族。 是時候,重新開始看看被忽略了的五胡十六國,以及五代十國。那些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整理書櫃

重新回到整理書籍的路上,狀態似乎不錯。打理的是舊書,整理的是心情,難怪古人每年都會曬書,並視之為雅事。2021,世界荒謬,發生的事情荒誕,周圍再不正常,我還是要嘗試重新回到日常。 隨意翻開黃大人的書,末頁,我看到今天的句子。 你渴望自由與完整的心情,是否始終如一。 ——《媚行者》 

【讀書報告】《無遮鬼》謝曉虹

  我默默抄寫,默默背誦著那些對歷史毫無反省的歷史課本,以帝國統治者的立場來解讀時代的成敗,把人民的沉默與順從,看成一種長治久安的福祉。我背誦它們,同時懷著對真正猛獸一樣的歷史的恐懼穿過它內部,像是穿過新建起來的一幢室內街市,濕滑的地面流淌著腥臭同時泛著鱗光點點的污水,被割破喉嚨的雞最後的叫聲沉沒在電視屏幕上。 讀小說剛開始的幾頁,就看見了這震撼的一句。讀罷再三,忍不住開聲朗讀了一次。我們都知道歷史是這樣,當進研究院讀歷史時我們就知道這是歷史的真實面貌,但是並沒有看過這樣形象化而又真實地述說歷史。當歷史不再是關於治亂興衰,而是聚焦到每一個人類生活上的歷史,他們取了個名字是公眾史,但並不如這樣震撼的感覺。 而更震撼的是我們自己,在突然之間走進了歷史的洪流,然後發現原來每一天我們都在寫歷史。 在新書出版了幾個月讀畢,追著文學書擇刊物去找書看,感覺年輕了許多。在充滿好奇精力充沛的年紀,我們聽新歌、讀新書、試新玩意、識新朋友,後來才知道這樣是年輕的快樂。 偽文青的書信都是互相推介新讀的小說,抄給朋友最新的歌詞,又或者給你寫一首詩。當時覺得非常有型非常潮,現在想來都覺得矯情,但快樂。 突然回到看書的節奏,也就盡量先挑新書去看,已經積欠太多的舊債要慢慢才能償過(給自己)了。到了當下,新作品緊密與社會扣連,又成了不得不趕快讀完的原因,就如之前讀陳教授的獄中書簡,現在的時間加速了太多,當下的感悟盡快分享的感受最深。 《無遮鬼》收錄了短篇小說順序如下: 〈逝水流城〉完成於二〇二〇 〈暗黑體物〉完成於二〇一九 〈魚蛋秘行〉完成於二〇一六 〈無遮鬼〉完成於二〇一五 〈Contagious Cities: Hong Kong〉完成於二〇一八而內容關於二〇〇三 〈月事〉寫於二〇一〇 由最近期的〈逝水流城〉讀起,以原地經歷19/20的香港人來說,即使沒有讀過魔幻寫實主義小說經驗的讀者,應該也能輕鬆代入,或者是過去兩年我們生活的環境其實是偏向魔幻的。當中的意象因為時間接近而容易引起共鳴,自從有了社交媒體之後,每天接觸的資訊幾何級數上升,反而讓我常常感覺記憶錯置,幾年前想的事情好像被覆寫多次的硬碟機一樣,難以回復資料,變得七凌八落(又或許是因為年紀大記憶力差了,我不知道)。 值得一說的是〈Contagious Cities: Hong Kong〉雖然是關於2003年沙士下的香港,在生活飽受疫症折磨

天地不交

2021年2月8日,星期一,早上還是晴天,午後開始就天陰陰欲下雨,為城市添上了一點冷一點灰色。 這個平凡的下午,葉細細收到了許之行的Signal Message,距離上一次交集,中間相隔了18年。那一刻,細細正在家中忙碌打公司文件,瞥見突然亮起來的手提電話屏幕,頓了一下,收回目光將手邊的文件完成,不動聲色的拿起電話,比平常的步速稍快走向廁所,把門關上比較有安全感,明明家裡就只有她一人。深吸一口氣然後把電話解鎖。 「喂,好耐無見,你都裝咗Signal啦?(15:39)」 俗套虛偽的開場白令細細有點不適應,這不是之行,她對自己說。 「嗨,是呀。」 手指頭比腦袋反應來得快,細細鍵入不加思索的回覆。按傳送以前一秒,理智還是回來了,把文字刪掉,決定再等一下。 「嗨,是呀。」 但是無可避免地,細細知道之行或許已經看見了那個短暫的「輸入中⋯⋯」 「最近點嗎?會唔會得閒啲,一係聽晚去老地方飲杯嘢啦。(16:04)」 之行繼續說﹐彷彿她們上個月才一起喝過酒,時間從來沒走過。 細細有點茫然,雖然也不怎樣忙,但還是放工再算。 「真的不行就下星期啦,唔勉強喔。(17:00)」 「前年去日本嘅時候買咗手信俾你呀,之後一直都唔記得俾你添。(17:59)」 「話時話,都唔知幾時先有得再去旅行。(18:08)」 到六時多天已經全黑,天氣預報說明天會下雨,所以戶外空氣有點陰冷。細細終於放工之後,腦子裡面想著之行的事情,雙手自動為耳朵戴上藍芽耳機,隨機播放同一張Playlist,雙腳很盡責地自行走往街市,買菜買肉,每天都差不多,到她醒覺時東西都買得差不多了。 越渴望見面然後發現 中間隔著那十年 我想見的笑臉 只有懷念 不懂 怎去再聊天 脫鞋、打開家門、把鞋提起來、進屋、小心別碰到多餘的家具、把鞋子放到指定位置、用肥皂洗手20秒、放下袋子、除下口罩剪掉耳繩棄置、再用肥皂洗手20秒、到浴室洗澡,疫症的日常已經是自動波無意識的動作。終於坐到飯桌上的細細拿起電話打算回覆。之行,真的是你,我幾乎忘了你。 「咪傻啦,晚飯都無得食仲邊有得飲嘢呀。(20:19)」 細細打字的速度放得很慢,似乎在斟酌語氣。 「都係。(20:20)」 細細吃完飯又餵完貓,夜晚的時間過得很慢。如果不是疫症,她想她應該在上瑜珈課吧。可惜沒有如果,那就看看Netflix。 「喂,其實你最近點呀?(21:50)」 「還好啦。其實都係咁。(

回到文青日常

疫情宅了太久,終於被非常文青的舊書販賣吸引了出門,第二天才去哄搶預計之中沒有太多好東西留下,還是想去沾一點氣氛。 一點開始的書集,一點十五分到場已經排長龍,隊尾沿後樓梯往上一層有餘,悶不透風的環境又想起那天陪妻往工會付款的盛況,那時候真的覺得很有希望。 在書集中意外地看見一些我有的舊書,像是看見老朋友的感覺。有很多理論書籍如果讀書的話大概很有用,但最近對重玩學術圈遊戲的興趣缺缺,那些規矩總感覺不太適合我。又或者,一個不適合的學位最後磨光了我讀書的熱情,還是偷閒看書活得輕鬆美好。 疫情前最後離港往台中時,去了台灣文學館,對於台灣文學的論述跟讀書時有了不大一樣的角度,今天看到關於台灣文學的書就忍不住買下。在這當下,參考一下別人的本土文學論述,希望別有啟發。

中局

我以前是冠軍 怎會慣做後備愛人 有時覺得一路走來到現在,好像一盤玩到中局的遊戲,開局時玩得很小心,想有一個完美的開局,結果還是錯過了許多、歧路繞路太多、執著亂走的也多。離完局還有很遠,卻已經有點意興闌珊。步步為營,不能回頭從來,又未知結局如何。 「當成重新來過就容易。」我對自己說。 即使可以重來,我也不想重新開局,人生,總是累。 就這樣吧,輕輕鬆鬆就好,好強爭勝的年紀已經過去了。

【讀書報告】《帶本哲學書上街去》好青年荼毒室

由331/2019開始,到630/2021,以至預想中的煲底重光日,本書以各大(我們都知道的)事件為縱軸,逐件事情選擇以哲學角度譂述,有引述各大師文本但深入淺出,容易閱讀。太沉重的事情,偶以悼詩或信件書寫。 若想回頭反思運動的來龍去脈,為各種的行為/論調找註腳,這是一本不錯的入門書籍,涵蓋的題目很多,而且直接以香港社會事件作為例子(而非一般人不熟悉的外國例子),對於香港人來說份夕山親切,也易於理解和入口。缺點是每篇的篇幅短小,易於閱讀之餘並沒有太多深入的討論,若果想知道更多,就要如大學時找資料般去延伸閱讀。 連讀兩本關於抗爭的書,而且都是以順時序來寫作的,感覺就像是重新又重新經歷一次2019的事情,文字比紀錄片/影片深刻,卻沒有那樣煽情,還是覺得有點吃不消。但如果想反思再前行,似乎這是不能避免的,尋找出路,必先認清之前所走過的路。某程度上,我覺得這本書也有這個效果,去思考,當時或許是直覺的行為,在這行當嚴重受限的當下,爭取思索的空間。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留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一代宗師》 《一代宗師》是2013年的電影,看書的當下,卻響起這一句我一直沒有真正明白的經典對白。 在自由愈來愈少的艱難時候,守住心靈的自由,真誠過活。若有機會,就點一盞燈。 有燈,就有人。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句說話刻在國學大師王國維的紀念碑上,由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所寫⋯⋯讓每個人在思想上自由與獨立,建立自己對人生、社會和世界的一套想法。 這些我們在讀書時代或多或少都讀過,當時不以為然,又或者認為理所當然,人生而為人,特別是知識份子固然就有自己獨立的思想㗎啦。誰想到今天時世惡劣抑壓之時,才會突然讀懂了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怎樣的一種追求,在亂世設一條底線。

那陣時不知道 - My Little Airport

一直不算是非常喜歡MLA,但總是時不時又想翻出聽聽,腦海裡會出現某首歌的聲音和場景。特別時以往出差時,喜歡單獨留一張MLA的Playlist,大概是因為夠本土,能解鄉愁。 新歌《那陣時不知道》,是林阿p熟悉的聲音,配合最近自己回憶的主題。原來,那陣時不知道,而回望,才知道那是最好的時光。 自從Ellen不在之後,一見到「囂張」就自動聯想起「用自由而囂張的溫柔 做美好的獸」。這種囂張,帶點稚氣的驕傲才能有,而那就是失去了才發現,最好的時光。 歌詞的尾段附《最好的時光》最末一段:「甚麼是最好的時光。一種深情,一種意氣風發,一種生活。人在其中想必渾然不察,猶對未來有所盼望。過後回頭,猛然發覺,原來如此。那點點盼望,向前望的目光,即是往後所欠缺的。曾經有過,後來沒有了。 那曾經有過的就是最好的。 ------陳寧《最好的時光》」 如像九十年代初 照片裡海灘的印象 那種下午沒有重量 帶點迷惘奔向夕陽 那年獨自去南洋 一杯白咖啡的早上 四周是可冒險方向 尤加利樹葉的香  那陣時不知道 置身的日子都發亮 眼光裡藏著的 囂張 往後已不再同樣 圖書館木製的窗 訓導假裝嚴肅的模樣 還未有傾訴對象 仍未覺得悲涼 那陣時不知道 每天在風光的戰場 騎著馬去到邊疆 所到之地全是賜賞 woo 寂靜 但不漫長 woo 寂靜 但不漫長 woo 寂靜 但不漫長 woo 寂靜 但不漫長 woo My Little Airport:《那陣時不知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i49OreS3k&fbclid=IwAR3z9pqzuihZcv_5ZUXRwjoFWOfiZA19NNX6HN6olEYnPTzWIvLYQdEdrF8 ,2021。  陳寧:〈最好的時光〉,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10890650/daily/article/20131024/18476467 ,2013。

【讀書報告】《陳健民獄中書簡》陳健民

這本於2020年10出版的書,最後一篇署寫日期為2020年3月9日。行文的當下是2021年2月2日,在書本的概念裡面,這應該是一本非常新的書,但我在1月讀書的時候,不斷感覺到歲月的痕跡,時間好像加速跳躍了。 昨夜連封四區,強制檢測,這是香港人在2019年每天在吃催淚彈的時候都無法想像的。以公民抗命入獄的教授,當然更加無法想像。公民抗命必需在「近乎正義的社會」的社會才能發揮作用,而在政治氣氛日壞的今天,這無疑是天荒夜談。所以教授自言,入獄的原因是「衰天真」,也許這才是真相。 知識份子因為知識而陷牢獄之災,古今中外屢見不鮮,讀書著書似乎是他們坐牢必做的事情。以前幾個朋友常常說笑,如果有一天要坐牢,便會終於有機會看完《追憶似水年華》,原意是看這套書太花時間,只有坐牢才有空檔。想不到到了今天,大家都默默地準備有朝一日的獄中書單,還記得要把這套書放裡去,也算是一個冷笑話。 回望到2019年,那一年雖然難過,但比起疫症至今的時局,竟然還算是充滿希望(很諷刺的說法)。由百萬人上街的波瀾壯闊,到後來抗爭的空間愈來愈少,那時候有人被拘捕、有人逃亡、有人死去、有人生死不明,但那時候我們還未有想到,竟然連上街吃個晚飯的自由也沒有。當時還在熱烈地討論對我城將來的想像,35+的左膠程度,沒想像到國安法之後連叫口號都可能顛覆國家。《書簡》中所述說的,就是這個尚有希望的狀態,教授以他的角度去評論何去何從。而2021依始讀到,已經是彷如隔世了,也許是教授未免樂觀天真,但活在2019年的時候,我們誰人不是。 感覺上,由看到書評想買書,到發現沒有電子書版本,必需到書局去買,而又因為疫症的關係生活變得兩點一線,我好像拖了很久才入手這本書,然後花了幾天就讀完。竟然離出版時間2020年10月只有三個月時間,覺得難以置信。或許由2019年開始,我們的時間就已經亂了,或快或慢,2019、2020到2021,每一日每一月每一年,都像魔幻現實小說。 書後附的獄中書單很精彩。如今,每況愈下,香港人要準備的或許不單是牢獄,或者是其他。但書單還是要準備的,準備好在疫症的今天就開始讀,告誡自己不要等到禁書的時代才恨讀書少。